潮汕人时年八节
春节
潮汕人把新年称之为“新正”(潮州语),过年见面与亲朋戚友都会互祝“新正如意”,对方则以“同同如意”回礼。过年期间,家里茶几会摆放一盘潮州柑及糖果,以迎宾敬客。潮州柑比桔大,故取名大桔,意味著“大吉”意思,让客人吃了也大吉大利。
有句谚语这样说:有心拜年初一、二,无心拜年初三、四。因此潮州人通常年初三都不拜年;潮州人因为喜欢“四”,因此一般都会选在初四开工。初二则是潮州女儿回娘家的大日子。
送神日
庆祝农历新年,一般从腊月(农历十二月)开始,其中腊月廿四“送神日”称为“小年”。这天准备潮汕人特色甜品—甜甜的糕烧白果,希望灶神吃了以后,回到天庭跟玉皇大帝汇报时,可以为他们说尽好话。
除夕夜
年夜饭必须一家整整齐齐围著吃团圆饭,寓意一家人和气团圆。若有家人无法出席团圆饭,则必须为他们准备好一套筷子碗盘及椅子,象征他们也团聚在一起。除夕夜会故意不吃完锅里的白饭,这象征着有“余”,意味著新的一年天天有饭开,一年内都丰衣足食。虽然潮汕人爱吃糜,但团圆饭都必须以白米饭为主,吃饭时也不得以开水泡饭,否则出门必雨。
这天也是表达孝道的重要时刻,如果父母还健在,身为子孙,都要奉茶下跪,老人家喝了茶后,就要给“牙肚腰”(压岁钱),端茶时,父母也要给予祝福。
- 过年忌讳 -
潮汕人过年习俗多、禁忌也多,这些传统习俗最主要是体现潮汕人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同时也为了趋吉避凶、祈福迎祥的好意头。
- 忌讳说不吉利的话,一定要说好话,让一年有好的开始。
- 除夕饭后打扫完毕,就必须把家里的扫把收起来,过了午夜12时正,就不宜再扫地,怕因此带走了财气。直到年初二才能恢复打扫,这象征迎新除旧。在除夕扫地除旧后,初一就迎来好的寓头,因此不宜再用扫把将新一年好气扫走。
- 不可拿针线缝补,这意味修补破烂,对新一年不吉利。
- 忌打破杯盘碗盏,如果不小心失手打破了碗碟,就必须赶紧说一声“碎碎”(取音岁岁)平安”。
- 年味佳肴-
糕烧白果
传统甜品小吃,预示家人长命百岁,子孙相传,世世代代甜甜蜜蜜。糕烧白果是把去芯白果和橙皮,连用肥猪肉一起熬煮而成,待糕身呈金黄色透明状即可,吃起来感觉好像冬瓜糖,美味甘甜。
卤鸭
潮州式卤鸭的重点是卤汁,要做出美味卤汁就得靠功夫,把白糖、南姜、八角、丁香、桂皮、小茴及大茴不停翻炒,白糖需炒至红黑,加入上等酱青、鱼露及五香粉后,将鸭放入内卤出汁为止。为了不浪费好卤汁,一定会加上豆干拿去卤。潮州话中“豆干”音似“做官”,吃豆干意味着“升官发财”,因此卤豆干是潮人最重要的食物之一。
潮州蒸鱼
鱼和“余”同音,潮汕人特别喜欢鲳鱼,除了代表“年年有余”,还存有“百事昌(鲳)盛”的含义。住在临海一带的潮汕人在吃鱼的时候,把鱼翻过来时,一定要说“顺”,不是“反或翻”,同时要保留鱼头和鱼尾,象征有头有尾。
蒜
寓意“吃了有钱收”。蒜炒海鲜,则意味着把钱放在肚子里,年年都有钱赚。
甜汤
甜汤以红枣、白果、莲子、雪耳、龙眼及冰糖熬煮,在初一早上每人一碗,新的一年以“甜甜”作为开始,一年到头都甜蜜蜜。
反沙番薯/芋头
潮汕的团圆饭桌上少不了的一样象征甜蜜的食品,最常见的就是一盘反沙芋头或者反沙番薯,或是糕烧番薯芋。
广将
潮汕人大年初一茹素,所以就少不了吃“广将”。以潮州发音,“广”是卷,“将”是煎。因此也被称为“卷煎”。卷煎的意思是将馅料以腐竹皮包捲,然后再油煎。其内馅包括芋头、沙葛、花生、白萝卜等等。
七样羹
七样羹又称七样菜、七宝羹或七种粥,是潮汕、闽南地区春节时独具特色的一种传统食俗。在马来西亚,一般是年初七时烹调七样羹。蔬菜品种的选取要能寓意吉祥如意,事业兴旺发达的,例如:大菜(即芥菜),寓意吉祥,事业兴旺,家人健康平安;春菜寓意春风得意;厚合菜寓意做事合人,希望得到贵人的提携栽培;韭菜寓意仕途发达等。煮法简单,各种蔬菜取适量,生菜落锅,热火煮熟,便成了原汁原汤的七样羹。
元宵节
正月对于潮人来说,是一个既忙碌又兴奋、热闹又快乐的月份。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也叫上元节,历来有“小初一、大十五”之说。
潮汕俗语曰:“一年一度元宵明。”从正月十一到正月十八,潮汕家家户户有点灯、吊灯的习俗。因潮语“灯”和“丁”同音,点灯和添丁是近音,故有点灯即为添丁的佳兆。
吊喜灯
在潮汕,家家户户非常重视点灯,每一户家人门口都会点灯或吊灯。人们还要提灯笼,拿纸银香烛等到乡中神庙接火,回来后便分别吊在家里的床头及神龛。
赏灯
乡村神庙和宗祠将会掛起大灯笼及大花灯,小孩子提着來或者自制的小灯笼在成群穿街过巷“营灯”。自农历十一日起,叫“起灯”,潮语谐音为“起丁”,只要当年有生男孩的人家就要到乡里的宗祠掛花灯,也是新生男孩的入族仪式,并且每晚抱着孩子去祠堂点灯, 接受乡人祝贺,直到农历十八日收灯结束。
准情人节
封建时代,未婚女子常留家中不允许自由出外,唯有重大节日才可结伴出遊,所以元宵节的赏花灯往往是未婚男女见面或情人约会的机会。在潮剧里的《陈三五娘》就是讲述男女青年在元宵节赏灯时一见钟情的故事。
做丁桌
只要上一年家中有生男孩的人家,元宵夜这天就要在祠堂内设宴请客,以庆祝“出丁”,也俗称“做丁桌”。宴客席分为两种形式,第一,将会以形同龙船式俗称“龙船席”,分别用好多双方桌並在一起邀请亲朋好友来吃饭;第二则是俗称的“走马席”,无论乡里人或过路的陌生人都可以进来吃,吃完就得离开,接着下一批客人轮流接连不断地上來吃,主人家将陆续地上菜肴。
食丁茶
又称“喝灯茶”。只要家里有男丁的人家就要准备茶点招待亲戚们来吃喝。
荡秋千
潮语谐音为“逡登秋”。荡秋千是潮汕人非常喜爱的一种民俗文化活动,正月特别是元宵前后举行。凡去年添丁的人家都要备生熟相掺的几筐花生,登上秋千棚,向棚下早已翘首以待的人们撒花生,直到把所有花生撒完为止。棚下的人们尤其是将为人父的后生兄都争夺。据说抢多者就能生男孩,故后生兄们乐此不疲。至今仍流传着“抢花生、熟掺生,年年双生(双胞胎)”这样的歌谣。
但是元宵节这天,男人不能登上秋千棚,整个秋千活动只能站在一旁观看。以前在潮汕地区有些乡村元宵夜年轻夫妻要跑到村里老榕树下荡秋千,任村人往身上泼粪,说是被人泼得越多,越能在今年生男孩。
猜灯谜
灯谜隐藏着特别的解释与意思,灯谜猜中时,敲鼓人将会在鼓中间敲打,猜错则在鼓旁边敲打。它也是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其中澄海还是文化部颁授的「中国民族
民間艺术(灯谜)之乡」。
唱采茶歌
在乡里挑选一些眉清目秀的男孩子扮成采茶女,每一队8人或12人,手里提着花篮扮成采茶样子,载歌载舞。
斗畲歌
畲歌原本是畲族的歌谣,后来被潮州民众吸收而流行于潮州民间的歌谣。潮人斗畲歌已经历史悠久。出土的明嘉靖本《荔镜记》第七出《灯下搭歌》就载有元宵节潮州人
斗畲歌的风俗,由此推知,至迟在明代便有斗畲歌活动。
求喜物
元宵当天,乡村有设坛拜神活动,神坛上祭拜的物品如鸡、鹅、鸭、糖果、粿品、花烛、大吉等被视为神物。各神庙宗祠灯火齐明,很多善男信女争先参拜,场面非常拥
挤,热闹非凡。参拜的男女可以竞投索取祭品回家,这些神物可让家门平安、添财添丁。而得到神物的男女们需要在明年按照竞投许下的承诺物品一一奉回拜神祀品。
敬糖狮
每到元宵节时,潮汕地区的人们会在神前敬上糖狮,祈求新年吉祥如意,求来好运,大吉大利。传说狮子是神州大地炎黄子孙的吉祥物之一,能辟邪驱恶,有庄严、富贵之象征,历来特别深受潮人的敬爱。香港潮籍诗人邱亦山(笔名石头翁)咏《元宵》诗云:“元宵佳节在龙香,潮俗民风似故乡;是夕神前求好运,糖狮果品表安祥。”道出香港潮人流传着元宵拜糖狮的风俗习惯。
掷喜童
元宵节乡村多在祠堂大埕的开阔处搭起一个彩棚,里面用泥土塑成一尊巨型及的弥勒佛,弥勒佛光秃秃的头、肩、肚脐、大腿等部位都摆设有男女“泥喜童”。人们可以站在约4米远的距离以铜钱投掷,命中者可拿走“喜童”,命中头顶、耳朵等还有铜钱赠送。据说中了是好兆头,能早日添丁发财。
送香船
送香船指的是送瘟神的一种仪式。“香船”是用竹扎纸糊而成的,浮任村所制是一条张开巨口,露出利牙,鼓着大肚子的河豚,高堂乡则直接扎制成一条船形。当香船送出海流去时,人们总是好像卸去重负,异常舒畅,一时欢歌鼓舞。高堂乡走香船时贴上一对联子:“时尚一新所见原多快意事;春风满面相逢尽是舒心人。”
插榕
每年的元宵节,家家户户的门楣上都要插上榕树叶、竹筅、“笔车”、“杜必”之类的植物,以保平安,说是“插榕健过龙”、“插竹筅养肥鸡”、“插笔车饲大猪”、“插杜必谷仓相叠”。有些妇女还特意把两片榕叶插在头上,孩子们则取一片夹在耳朵边。
度过桥
潮汕有的地方有度过桥的习俗,在揭阳,当天榕城的大小桥梁都用彩灯、彩旗装扮一新,男女老幼争先过桥祈福,打铜街的石猴桥是最热闹的桥梁,人们以摸到桥头的石狮为幸运。在普宁洪阳,已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太平桥为“头桥”,桥头有两头石狮,据说是小孩“摸狮鼻,写雅字”;青少年“摸狮肚,娶雅妻”;妇女“摸狮耳,生儿子”。过桥时切不可回头,否则不吉利。
落祠堂、坐大菜
村里当年新婚的新娘,元宵夜要到宗祠去观灯。新娘事先必须打扮一番,上穿大红褂子、下着长裙。富贵人家的媳妇要头戴凤冠、珠帘垂面。普通人家的媳妇则戴用染色羽毛及色绒扎成的半月形的“文明帽”,再用二丈多长、中间一团大花的红绸,缚戴在“文明帽”上,然后让红绸从两鬓下垂到地面。未婚的姑娘,在这一夜拉上同伴,静悄悄地跨进人家的菜园子,然后羞答答地坐在芥菜上面,此渭“坐大菜,明日选个好夫婿”。
迎紫姑
紫姑是民间传说中一个善良、贫穷的姑娘。正月十五,紫姑因穷困而死。百姓们同情她、怀念她、有些地方便出现了“正月十五迎紫姑”的风俗。每到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人偶。妇女们纷纷站到紫姑常做活的厕所、猪圈和厨房旁边迎接她,像对待亲姐妹一样,拉着她的手,跟她说着贴心话,流着眼泪安慰她,情景十分生动,反映劳苦民众善良、忠厚、同情弱者的思想感情。
- 潮汕元宵的食俗-
卤鹅
在潮汕地区,元宵佳节需要举行祭拜先人等活动。祭拜时准备的供品相当丰富,其中“三牲”又称三种肉类则是必备的。在大部分家庭中,“三牲”之一则是卤鹅。
粿肉
粿肉是潮汕地区最经典的小吃,制作过程稍微繁琐。蒸熟之后切成小段然后入油锅稍煎炸,吃的时候沾上一点桔油,吃起来皮薄香脆,馅鲜饱满,余味无穷。
卷煎
卷煎与粿肉有着异曲同工之处,都是用“腐膜”卷上馅料制作而成。卷煎馅料仅是萝卜丝以及花生,加以五香粉、川辣粉、盐等调制。
乒乓粿
历史悠久闻名海内外。一般为扁圆形。裸皮半透明,使用糯米浸泡后磨成浆,蒸熟后加入少量白糖搓揉,使粿皮柔软带有稠度。传统的乒乓粿馅含黑芝麻、糖粉及碎花生。
甜粿
潮汕年糕之称,每逢重要节日都会蒸制一笼。蒸熟吃起来香甜爽口,好吃不粘牙,深受潮汕人喜爱。
红桃粿
又称红曲桃,潮汕著名汉族小吃。桃果象征长寿,故制桃粿正反映祈福祈寿的愿望。
油粿(酥饺)
做酥饺是潮汕农村过春节及元宵节的一种习俗。酥饺外皮酥脆馅料香甜,让人口齿生香,也是潮汕人春节及元宵的必备供品之一。
鸭母捻
是一种有馅的糯米粉制汤圆。相传宋代已有元宵节家家吃汤圆的习俗,当时的鸭母捻就是一个实心的汤圆,是元宵的小吃,后来经过改良,鸭母捻加了馅心(绿豆馅、红豆沙、芋泥、芝麻糖),更加美味。鸭母捻制作要求特别严格,讲究皮要柔韧,馅要软滑。
春秋二祭
祭祖·历史沿革
祭祖民俗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节日。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
清明“还归东海扫墓”。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的越来越强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祭祀,是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被称为吉礼。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春秋祭祖乃饮水思源、慎终追远之事。
会馆的祭祀活动,背景涉及社会规范和群体福利,对构建原籍、民系、民族的认同与归属,原本就深具意义,而且又是一种生存方式的需要。祭祀神主的春秋二祭已成为会馆的例常活动,族人祭拜先人的活动中,包括召集大家到总坟为先人上香献祭。
祭品必须准备“三牲五果”,水果种类可多不可少。三牲通常选择烧猪、全鸡和鸭,以方便购买为首要考量。至于“五碗头”(即固定的五碗菜)则只有家里祭祖、拜神才会准备,“上山(扫墓)”通常会以方便为主。水果方面,黄梨代表“旺来”、大吉和梨子代表“大吉大利”、香蕉“招生意”,不过一定要用青色的香蕉、苹果代表“平安”。
春祭必须在农历3月份举办,而秋祭则落在农历9月份。
叫唤祖先享用祭品方式都是靠“味道”,这股味道从以前的鲜血、肉到声音(敲锣打鼓),至现代的奠酒,把酒倒在地上的目的是希望酒味能叫唤祖先享用祭品。烧香及祭酒仪式,是两千多年的周代遗风;以酒灌地,源自周人以郁金香之汁合着鬯酒来灌地。周人用点燃的香蒿合着黍稷让屋子充满气味,就演变成今天我们的烧香礼仪,这些都是为了降神。
清明节
清明是一年中潮汕人上坟祭祖的日子,一般多为清明当天祭拜,俗称“挂纸”、“过纸”、“跪纸”或“上坟”。
人们到祖坟墓地祭拜时,先将墓前、墓身的野草杂树拔除;打扫干净;添上新土;修整墓地。用红漆把墓碑上的字重新涂写一次,亡人名字则用绿色油漆涂写,然后挂纸、燃香、放鞭炮。潮州祭拜祖先时比较讲究,比如拜祖先,一定要等房下的人特别是男丁都到齐后才能鸣放鞭炮,接着才由长辈带头下跪行拜礼。
自古以来,潮汕人家在清明日有插戴柳枝的祛邪说法,如“清明不插柳,红额成皓首”和“插柳挂青,福降千家”。因此,各处流传有清明插柳、戴柳、替柳、赠柳的习惯。
食蚶祭祀风尚
清明或冬至扫墓,子孙在坟墓上共享祭品时,往往会先吃蚶(古代贝壳作为钱币之一),鲜蚶壳散落在祖先坟头上,寓意开枝散叶、富贵荣华。也有一说,祖辈过世未足三年,子孙们就要暂停扫墓食蚶的习惯,以悼念甫往生的先祖。
清明食叶
在潮州,有“清明食叶、端午食药”的说法。“清明食叶”说的就是吃粕籽粿。据说元兵在清明前入侵潮汕地区,掠杀抢夺造成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水深火热中挣扎的潮州人只好逃至山中,肚子饿的时候唯有采摘粕籽叶充饥。后来,贤惠的潮州巧妇便把粕籽叶加工蒸制,制成粕籽粿食用,并形成一种风俗小吃。
薄饼
卷薄饼是用精面粉拌入适量温水后,充分搅拌搓捏成团块状,置于炉火上面的煎盘平底铁锅,烙成圆形薄饼皮,然后包裹馅料。馅料有咸、甜两种,咸馅用烹熟的豆芽、韭菜拌人鸡肉或猪肉丝、香菇、虾干、蛋丝,油煎葱珠等调料,入口时又在饼皮上涂抹香甜适口酱料即成美食。甜馅料用白糖加工制成的酥脆薄片糖或再加入瓜册丝、芝麻等佐料包裹薄饼皮即成薄饼。
重阳节
节期落在农历九月初九。古人以九为阳数,故又称之为“重阳”。潮汕民间,只直接称它做“九月九”。潮俗在重阳节祭祖的都是家境比较清贫者,因无力在每个祖先的忌辰都祭拜,便在这一天做个总的祭拜,求得祖宗谅解。
“九月九,风琴仔,四散走”,是潮汕民谚。农历九月的潮汕,秋风乍起,天气转凉,风和日软,是放风筝的好季节。
重阳糕
重阳糕就是用粉面蒸糕,辅料有枣、粟或肉。讲究的重阳糕要做成九层高,像座小宝塔,上面还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的意思。
菊花餐
古人有:“九月重阳都下赏菊”、“九月九日饮菊酒,人共黄花醉重阳”及“九月黄花插满头”等诗句,因此重阳节有赏菊、餐菊、饮菊、插菊等风俗。
端午节
五月初五端午节,潮汕人俗称“五月节”,民间视为“圣日”,习俗包括祭拜祖先、赛龙舟、吃粽子、吃栀粽、插艾浴(喝)药汤,吃真珠花菜煮猪血汤等。
潮汕过端午节可引用一首诗来概括“家家插艾望消灾,欲食粽球兴满怀。更喜龙舟竞渡处,锣频鼓急桨花开。”赛龙舟是潮汕人民喜爱的活动,历史悠久,而潮汕各地的龙舟形状也各有千秋,大体分为大真龙、小真龙、假龙、土船龙和国标龙,还有比较特别的游旱龙。
“五月节,食粽(壮)”——在潮汕话中“粽”与“壮”谐音,因而五月节食粽也暗含着身体健壮的祈愿。俗谚“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中,破裘指的是旧棉衣,即,端午之前,天气乍暖还寒,待到春寒过,大地回暖,还是得过了五月五端午节方可把旧棉衣收起,真正进入夏季。
“五月节”食咪该?
潮汕人说的“粽”,不单指“粽球”(粽子),也引申为像粽球一样粘成块状的食物。所以“五月粽”并不单纯指用竹叶和咸水草包裹起来的粽球,还是指另外一种应时应景的传统食物——“栀粿”,也称“栀粽”。“栀粿”因用栀子而得名的粿品——栀子洗净捣碎、浸泡滤渣成为的黄色汁液与糯米浆搓匀蒸制而成的传统应节食品,蒸熟后的栀粿呈棕黄色。
“双烹”粽(鸳鸯粽)
潮汕的粽子别具特色,其中一种叫“双烹”的粽子,也有人叫其鸳鸯粽,是潮汕地区最负盛名的传统名小食。馅料一半咸、一半甜是“双烹”粽子主要特色。咸馅主要是咸蛋仁、虾米、香菇、腊肠、翅脯、莲子、栗子和南乳猪肉;甜馅主要是水晶馅、乌豆沙馅或红豆沙馅和甜糯米。
栀粿
端午食栀粿,清热祛疫助消化。潮汕民间把吃“栀粿”又称为“吃壮”,寓意吃了身体强壮。
栀子是“栀子花”的果实。粿,《康熙字典》注释“粿”字:米食也,潮汕人对于凡是用米粉、面粉、薯粉等经过加工制成的食品,都称“粿”。栀粿放凉后食用,食用时不用刀切,而用纱线牵拉切成小片,蘸着白砂糖吃,味甘甜润美,软糯可口。
最正宗的做法,是先将采摘下来的栀子洗净捣碎,浸泡滤渣成为黄色汁液,其中渗入蒲姜碱液;再将糯米浸水后磨成浆,滤去一部分水分;按比例加入栀子汁、蒲姜碱液,与糯米浆搓匀盛放入专用粿帕装入蒸笼炉火蒸熟。蒸熟的栀粿金黄晶莹,柔润且带有一点特殊的草药苦香。
插艾浴(喝)药汤
插艾花、浴或喝药汤的习俗是在五月节这一天,各家各户门上要插艾(或有些地方是炙艾),“艾虎形以辟邪秽”,驱瘟辟邪。
另外,潮汕人早餐有吃“五果汤”的习俗。“五果汤”由莲子、玉米、白果、黄豆、淮山等煮成。澄海、潮安等一带,中午有吃真珠花菜(白花艾)煮猪血汤的习俗,据说有除去腹中毒质的功能。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被称为“中元节”,潮州人俗称“七月半”!潮州地区每年农历七月十五,办“普渡”风俗活动,是融合道教中元节和佛教盂兰盆会而形成的民俗节日。普渡是一种祭祀礼仪,以祈福解厄为目的。活动以卜杯择日,连四天,有迎神、起醮、拜星君、拜忏、禁坛、施孤、辞神等十多名目。
潮汕各地的寺庙会在七月搭建“施孤棚”(简称“孤棚”),举行“普渡”。主持祭礼的法师会把祭祀后的包子、饼子等祭品扔到台下,名曰施舍孤魂野鬼,其实不少老百姓乘此活动抢夺祭品回家共享,俗云“食兴”,自祝家庭吉祥如意。
这项民俗活动就叫作“抢孤”。民间的施孤并无固定之日,时间并不像寺庙一样在七月半。自七月初一开始,到七月底,各乡各里,道路两旁置放供桌“普渡”众孤。
施孤
人亡故之后是存在灵魂,灵魂同在世的人们一样需要供养。有子孙后代的灵魂自然有子孙后代造墓享受祭拜,没有认主的就成为孤魂野鬼,只能四处游荡。施孤普渡之俗,即施舍食物给孤魂饿鬼,也有施舍于孤寡之意。
抢孤
在汕头市澄海区溪南南砂乡西社三房公祠前,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下午普渡时还举行了抢孤活动,由宗祠置办的公共祭品在祭拜之后都可以成为“抢孤”的对象。
据记载,清代潮阳县祭孤时,还出现买犁耙、水车、家具,甚至买下穷家女孩子,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撤下,买不起家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之现象。抢孤者有将织成漏斗形状的网袋,用竹圈将口张开,装上柄,名叫“孤承”,以承接棚上抛下的东西。
鲤鱼粿
中元时节寄哀思,潮汕人制作多种拜祖粿品,其中有一种叫“鲤鱼粿”,用糯米皮包米馅,捏成鲤形状,皮为红色。过去在潮州“七月半”的午后,小孩子都会忙著赶制鲤鱼灯,把家中的竹箸竖上一个鲤鱼粿,再在粿的身上,增插各色彩旗、香枝、蜡烛,打造专属小鲤鱼灯。
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节日中秋节,俗称“八月节”。潮汕人把这天称为“八月半”。
潮汕各地中秋拜月,主要为妇女和小孩,成年男子多不进行叩拜,故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潮人谓拜月为拜月娘。月属阴,叫太阴娘,民间管叫月娘。所以当在女人“拜月娘”时,男人便约上几位好友,到阳台上或登上高处,摆上工夫茶具,煮水冲茶,一边品茗,一边赏月,一边品尝月饼。
有首潮汕歌谣唱道:“中秋夜,月娘娘。深深拜,团团圆。好夫婿,结良缘。今年团圆,明年团圆,年年团圆。”另一首歌谣唱道:“八月十五中秋夜,夜昏月朗天又晴。思君想君来看月,坐看明月到五更。听得寒蛩啼叫声,凄凄惨惨得人惊,不知我君在何处,欲托明月传心声。”
拜月,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在本地,拜月娘供品包括芋头、菱角、朥饼、腊糕、腊饼、白糕等,水果有应节的柚子以及五素菜,即冬粉、香菇、金针菇、腐竹及黑木耳。另外,也会摆设圆镜、梳子及海棠粉,为家中男女祈求美颜俊容。有者摆放新买的文具,祈盼月娘保佑求学时期的孩子学有所成。
朥饼传说
朥饼被称为潮式月饼,馅料可分为绿豆沙、乌豆沙、芋泥、双烹和水晶月饼不同品种。朥字,潮汕方言指猪油。顾名思义,用猪油掺面粉作皮包甜馅烤焙熟的饼便是朥饼。
追溯回到元代,潮州人把元兵称作元番或胡人。传说元兵攻进潮州城,为巩固统治势力,实行联户制三家一保,即每三家人供养一个元兵,只准养胖不准养瘦。
百姓受尽欺凌忍无可忍,就在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拜月娘的供桌上都多了一盘朥饼和一个蒸熟的芋头。起义者事先安排好,在饼底下垫一小块四四方方的白纸,乍看似乎是防止油渍出来,上面却写了个“杀”字,暗中传递消息,约定拜完月娘请元兵吃朥饼时,一见“杀”字,男女老少一齐端起烛台、香炉、棍棒、菜刀痛杀元兵。结果一夜之间,十恶不赦的元兵全被斩尽杀绝。
那时候农村因为村落分散,为了便于统一行动,只好以烧瓦塔、燃烟堆为号。芋头取“芋”字与潮州话的“胡”字谐音,拜芋头是鼓舞百姓树立砍下胡人头颅打败元兵的信心。
芋头祭祖
潮汕有句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
烧瓦塔
中秋节烧瓦窑的习俗在民间流传开来,有些地方还保留着烧烟堆的习俗。又因“瓦”与“蚁”在潮语里同音,又有“烧瓦窑”可以把各家各户的蚂蚁烧死,来年不再有蚂蚁为患之苦的说法。
潮汕中秋美食
糕饼类
中秋月饼是潮汕人一年一度的传统食品,潮汕的传统月饼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不管甜的、咸的、荤的、什料的,都以正圆形占绝大多数,意为圆满。
水果
潮汕中秋时节,天高气爽正是水果成熟的季节,柚、柿、杨桃、菠萝、石榴、橄榄、香蕉等也是潮汕人中秋的另一类美食。
农产
制作芋泥、瓜浆的芋头和南瓜是潮汕人做糕点常用食材。芋头、糍粑等也是潮人中秋必吃的。家常的还有前面提到的拜月时的“在中秋节将到来的时候,各家各户的主妇便忙着用糯米碾成粉末儿,然后掺上白糖浆搅匀,再用一个个木模子,把它们压在镂凹进去的部分里面。压结实了,磕出来,便成了一块块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月糕”。
冬至
冬至,一年的最后一个节气。潮汕冬至习俗包括祭祖、谢神、扫墓、吃糯米丸等。
祭拜祖先
潮汕民间,在这一天备足猪肉、鸡、鱼等三牲和果品,上祠堂祭拜祖先,然后家人围桌共餐,一般都在中午前祭拜完毕,午餐家人团聚。但沿海地区如饶平之海山一带,则在清晨便祭祖,赶在渔民出海捕鱼之前,意为请神明和祖先保佑渔民出海捕鱼平安。
上坟扫墓
祭品一般是五牲或三牲,添以鲜蚶、柑橘等物及粿品。拜墓之时,还须拜墓旁的土地爷,即所谓后土之神。仪式后,人们在墓前聚餐。祭品中那盘鲜蚶一定要吃完,午餐前,大人未吃,一般先会关照孩童,年年如此,分给每人几粒蚶吃,分蚶的那个长辈会特别吩咐:蚶壳不要乱丢,集中放到祖公墓碑前面,越多越好,以示钱多多。
团圆饭
冬至是一家团圆的日子,一家大小在这一天都会尽量赶回家中吃顿暖暖和和的团圆饭。长辈们在冬节晚餐上会说:“食丸阖家团圆,食糯米饯就有钱,食芹菜蒜有钱算也有钱劝(藏)。”虽然都是由食物名称引申而来的谐音,却也体现出潮汕人重视家庭,期盼团圆的美好愿望。
贴甜丸
在很久以前,这些甜丸不仅是用来吃,人们还将甜丸贴在自家的门顶、屋梁之上,一来是这甜丸圆圆的,预示明年丰收、全家团圆,二来是为了答谢老鼠给农民送来五谷种子。
冬节丸
潮汕有“冬节丸,一食就过年”的民谚,俗称“添岁”,表示年虽还没有过,但大家已加了一岁。潮汕冬节丸(南方人称“丸”,北方人叫“圆”。叫法虽不同而义同),分两种:一
为常见的糯米丸,一为用粳做的尖米丸(用粳米粉加水,揉成长条,用剪刀斜剪下,两头尖尖如白米,故名。主要流行于揭阳一带)。
潮汕一带,冬节前,家家户户都要舂糯米粉末儿,做糯米汤丸。到冬节前一天,吃过晚饭,家中主妇就张罗把一个大笸箩摆在矮凳上,把糯米粉末儿揉成团。然后,一家人无论大小都围坐四周,各自捏取粉团搓成弹珠大的冬至丸。有些人故意搓一些大小参差不齐的,这叫“父仔公孙”丸,象征岁暮之际,一家人圆圆满满。起床之后,大人和小孩都要吃上一碗冬至丸,这样才算添了一岁。
冬节鸽
冬节鸽不是鸟,又叫菜包粿、冬节粿,是流行于广东一带的特色小吃,是广东汕尾传统冬节的餐桌主食。冬节鸽的皮,是用比例为1:1的面粉和糯米粉,加温水和成面团,然后碾成饺子皮一样薄而制成的。接下来将割薯(沙葛)、菜脯、包心菜、芹菜、蒜、虾脯、五花肉等食材配盐等佐料翻炒,再将做好的面皮包上,把包好皮的冬节鸽放进蒸笼里蒸熟,也可水煮。
菜头粿
又叫菜头丸、萝卜糕,是潮汕地方年糕的一种,每逢过年时节,各家各户都有蒸制。
把白萝卜刮去皮,用菜头抽抽成小条状,用手把萝卜汁捏干。放入薯粉、盐、喜欢花生的可以放点花生米,再均匀搅拌,然后做成拳头大的丸状,放到铺好炊布的蒸笼上蒸熟。做好的菜头粿可以即食,冷却后切片用油炸风味更佳。